新闻
Baidu
map

首页 > 信息公开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工作计划及总结

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计划

日期:2023年 03月 09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住建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积极投身打造“三地”建设,努力化解疫情反复和住房领域信访快速增长的不利因素,顶住重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服务全区中心工作,住建经济指标进一步增长,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固投任务完成额全区第一。在年初缺口较大的不利情形下,千方百计挖潜新增项目,争取多方突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6.5亿元,占全区27.24%,完成额位居全区第一。

  建筑业产值跨越式增长。出台《光明区支持建筑科技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成功举办“绿色双碳·科学建造”创新大会暨广东省建筑装饰“走出去”产业联盟成员大会,引进中建一局、中建四局、中建八局、中建科工、中国十九冶等10家优质建筑业企业落户,构建了涵盖建筑科技、建筑服务等领域全产业链布局。全年新增纳统企业13家,42家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58.64亿元。

  房地产供应销售保持稳定。努力克服房地产下行的不利影响,推动81.51万平方米商品房入市,销售83.25万平方米,供应销售面积位居全市前列。启动全市首批人才住房配售工作,九樾广场项目在全市率先售罄,去化率全市第一。

  (二)坚持用足用好住房资源,人才保障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共住房成为科学城人才引进的坚实保障

  住房建设筹集量质齐升。超额完成18个项目共169.96万平方米的全市新开工住房建设任务,完成率102.39%。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6313套,完成率106%。基本建成(含竣工)8026套房源,同比增长112%。

  人才优先导向更为凸显。全年面向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住房55套,面向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等机构优先供应人才住房2366套,实现了科学城重点企事业单位“应保尽保”。全年供应公共租赁住房65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5585套,同比增长159%,供应数量排名全市第三。

  人才社区建设加速推进。深入开展长圳TOD人才社区空间营造策划,对党群人才服务中心、站桥下空间、地铁屋顶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综合提升,推动社区建设与片区约1.8万套住房配套同步建设使用,激发区域综合价值。高标准完成东周、云谷、高中园、薯田埔人才社区前期调研和项目梳理工作。

  (三)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城市建设模式进一步转变,绿色建筑成为光明城市发展的一抹亮色

  绿色建筑发展全市领先。新增43个项目共364万平方米建筑通过绿色建筑认证,高星级项目31个占比72%。实施21个装配式建筑项目234.05万平方米,实施比例全市领先。深圳实验光明学校、科润大厦获评绿色建筑深标金级建成标识,实现了全区绿色建筑建成标识“0”的突破。

  燃气市政建设日趋完善。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道19.13公里,管网覆盖率提升至88.9%,管道气用户达到32.17万户。完成11个城中村、9个老旧小区共计约4.3万户天然气改造,新增点火数5万户,排名全市前二。燃气加价乱象专项整治工作被全市借鉴推广,并作为优秀基层治理模式上报省综治办。新建综合管廊1.196公里,累计建成22.156公里,已运营管廊总里程居全市第一。

  数治光明建设初见成效。推动数治光明CIM平台一期立项,初步形成光明区科学城北片区15平方公里CIM平台,形成地上下、室内外和水陆一体的三维空间数字底板。依托“数治光明CIM平台”建设契机,规划建设光明区房屋安全管理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房屋安全管理水平。

  (四)坚持政府治理规范提效,行业管理框架进一步健全,系统化管理成为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党建+物业”模式深度融合。坚持“支部建在小区”,成立小区党支部100个,党组织覆盖住宅小区135个,覆盖率97.12%。出台《光明区物业服务星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区级制度文件及配套指引性文件,激励专业物业服务质量提升。

  “全链条”建废治理落实有力。出台《光明区关于建筑废弃物全链条监管的若干措施》等4项长效机制文件,全年针对排放、运输、消纳端的各类违法行为共立案305宗,累计罚款333.7万元,连续5个月电子联单签认率100%,稳居全市第一,有效遏制非法处置建筑废弃物现象,并入选全市建筑废弃物治理试点,建筑废弃物考核排名全市前列。

  (五)坚持稳住底线守住红线,安全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齐抓共管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可靠支撑

  圆满完成房屋排查百日攻坚。第一时间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搭建“1个领导小组+6个街道+区领导挂点31个社区+1734个基础网格+160名房屋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隐患排查工作体系,在全市率先100%完成全覆盖房屋安全排查工作,顺利通过住建部、省住建厅、市住建局督导,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全力以赴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围绕房地产业、建筑工地、物业管理三大领域信访矛盾纠纷的难点痼疾,出台源头治理的若干措施,持续推动群众诉求服务站全覆盖,创新建立“七个一”工作机制,落实信访项目“一案一策”,有力维护了全区经济社会平安稳定。

  穿透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市率先制定《光明区压实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若干措施》,统筹开展建设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检查发现一般安全隐患24298处,均已整改闭合。推行施工安全“三个一批”惩戒措施,安全亡人事故下降50%。印发《关于深化整治小散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若干措施》及配套指引,安全亡人事故下降80%。

  (六)坚持锻造实干担当队伍,机关作风效能进一步改善,奋发进取成为全区住建系统的鲜明特质

  干部担当精神进一步强化。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区住建系统走深走实。把抓班子、带队伍放在首位,班子成员带头勇挑重担,选派25名干部参与疫情一线工作、12名干部参与长圳专班,顺利完成长圳隔离酒店建设等攻坚任务,获区委区政府通令嘉奖。队伍面貌焕然一新,班子团结有战斗力,整体呈现出人心稳、心气顺、干劲足的良好局面。

  区街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建安委、燃安委等议事协调机构,印发全区住建系统“1+7+6”年度工作方案,全年召开区街联席会议39次,高质量完成交办事项327项。在小散工程、建废治理等领域构建了“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顺利完成上级交办的房屋排查、燃气点火等重点任务,区街联动机制进一步理顺,联动效能大幅提升。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围绕“住房”做文章,建立以需求为导向高品质住房体系,助力科学城“以房引才、以房留才”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积极对接“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办法”等四个市级政府规章,利用市级政策赋予光明科学城的倾斜优势,修订印发《光明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企业配租评分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符合光明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住房政策体系。面向退役军人、劳动模范、港澳台人才等开展专项供应,优先保障科学城重点企事业单位,针对高层次人才“即申即审、即时分配”,全年供应不少于6814套房源。

  全力完成保障性住房筹建任务。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类型,以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等需求旺盛区域为布局重心,实施模式由以建设为主转变为建设筹集并重。大力推动国有企事业用地配建保障性住房,引导产业园区配套宿舍、招拍挂企业自持项目纳入保租房管理范畴,通过盘活存量住房、发放补租等方式,多途径完成筹建任务。全年推动保障性住房项目不少于5000套房源建设筹集,基本建成不少于5000套房源。

  启动城中村综合品质提升计划。以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改造为突破口,统筹城中村“城村一体”空间规划和整治提升,完成马头岭、迳口侨村及迳口旧村等10个城中村新一轮综合治理。出台《保障性租赁住房规模化租赁实施细则》,每个街道选取一个试点,全年改造完成不少于2400套规模化租赁房源,重点推动红星新村、红星畔新村统租改造,打造规模化租赁的“光明样板”。

  打造全市人才社区典范。加快建设长圳TOD高品质社区,推进片区建设、城市家具、公配设施落地。对标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标准,加强东周、云谷、高中园、薯田埔4个重点片区公共配套提升研究。试点打造光明人才驿站,面向科研人才、应届毕业大学生、新青年人才等提供短期免租服务,拓宽人才储备,打响光明“安居无忧”的亮丽名片。

  (二)围绕“产业”做文章,以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推动全区经济指标加速增长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坚持“房住不炒”基本定位,着力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靠前服务,全程跟进,全年新增供应110万平方米,全力完成市下达新开工住房任务,冲刺固投年度任务。强化监管,提前研判,坚决完成“保交楼”目标。

  做大做强建筑产业。配套印发《光明区支持建筑科技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操作规程》,积极引导优质企业申报奖励,开展“突出贡献企业30强”评选。重点引进建筑科技、建筑服务领域等优质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进驻,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力争全年建筑业产值不低于225亿元,增速不低于50%,新增1个50亿元产值头部企业,研究推动辖区2-3个头部企业通过联合拿地等方式打造建筑业总部基地。

  大力培育“绿色经济”。建立绿色产业专家库,高标准举办绿色产业论坛,探索绿色产业、研究机构、高校良好互动路径。针对10家重点企业进行“靶向”招商,争取推动不少于4家企业落户,引导深圳建科院等绿色建筑龙头企业入驻,努力构建低碳科技、全屋智能等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

  (三)围绕“城市”做文章,始终秉持智慧化科技范建设理念,加快构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树立绿色建筑新标杆。出台《光明区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0)》。推进深圳理工大学体育馆等3个超低能耗建筑开工,力争谋划1个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落地。新建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推动120万平方米建筑通过装配式认定,完成5万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完成城市体检任务,试点开展城市第六立面提升改造,展现光明城市形象。

  谋划绿色市政新体系。实施《光明区“十四五”燃气发展专项规划》,启动“两站一线”燃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压管道主干管成环成网,新建城中村管道市政中压燃气管网8公里。有序推进地下管廊建设,稳步提高管线入廊率及运营管理水平。

  打造宜居社区新示范。落实绿色(宜居)社区创建、申报、评审验收指导,推进全区创建至少1个二星级和1个三星级绿色宜居社区,二星级比例提升至30%,打造高星级社区新示范。完成1个具有示范效应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

  建设智慧城区新样板。实施基于BIM精细化建模的 CIM平台建设路线,打造空间服务能力资源池,逐步构建光明科学城“一主两副”区域BIM、CIM数字孪生城市。推进数治光明CIM平台一期建设,开展项目立项工作,完成光明区科学城北片区15平方公里CIM平台建设,实现房屋、燃气安全等事项统一纳管。

  (四)围绕“民生”做文章,持续加强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提升物业标准化服务。有序推进业委会全覆盖,试点开展城中村物业服务可持续发展。完成首批五星级物业服务企业挂牌和首批“红黑名单”出台工作,发挥星级评价体系的监管和激励作用。加快制定物业服务标准,对新入伙项目提前介入指导。组织动员街道、物业服务企业积极举办“迎新春”“光明邻里节”等各类社区文体活动。

  全面完成“瓶改管”扫尾攻坚。完成第五批在建项目及查漏补缺项目共计约10.87万户居民工程的扫尾工作,逐村推进剩余1492户及其余新增非居民用户改造点火,实现120个城中村及60个住宅区域“清瓶”总目标,确保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8万户以上,总体点火率达到80%。

  守牢住建领域安全底线。深入开展“穿透式、全链条、全流程”的安全专项整治,实施项目“一格四员”安全网格化管理,推动各参建单位建立安全“吹哨人”制度。严格落实燃气安全“四个一”管理机制,实现餐饮场所报警联网监测、燃气用户橡胶软管全部置换。分类推进自建房等隐患房屋整治管控,完成既有建筑幕墙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为光明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五)围绕“效能”做文章,不断推进干部队伍作风能力建设,打造勇于担当作风过硬的住建铁军

  建强基层组织攻坚堡垒。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排查住建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领域廉政风险。把“奋斗建功科学城”作为工作主基调,激发党小组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住建领域急难险重任务,切实把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凝聚到光明的发展建设上来。

  加强政府行政监管力量。完善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强化街道网格巡查、专业巡查和区级执法管理,切实加强对一线工作力量的培训、指导和考核,提升基层执法专业化水平。依托建安委、燃安委等议事协调机构,综合运用执法政策工具和奖惩措施,以强监管规范住建行业健康高效发展。

  打造行业治理共同体。紧抓光明大建设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统筹住建行业资源,凝聚政、企、协会等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建立管理难点“揭榜挂帅”及“比优争先”等工作新机制。适时成立光明区物业管理协会、市建筑科技协会等自治机构,督导其在招商推介、行业发展、企业培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好撬动社会力量融入政府治理体系。

分享到:
footer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