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以来,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三地”建设,聚焦点、抓重点,以服务好光明科学城建设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奋力开创文体旅游工作新局面。
(一)聚焦党建引领,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1.强化政治引领。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制定《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年党建工作方案》《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计划表》,开展“第一议题”学习126次,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12次,党员讲师讲党课10场次,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全年开展“三会一课”学习共70次,落实每月1次主题党日制度,引导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落。三是贯彻核心文化理念。高度重视机关文化建设,提炼出“知行合一”文化理念,开展“寻找光明红色记忆”文化活动,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制度,定期开展党员政治生日会,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颁发政治生日贺卡,促进组织生活提质增效。四是开展“结对共建”。与深圳湾实验室开展“合作共建”系列文化活动,签订《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深圳湾实验室“文化惠民”合作共建框架协议》,通过开展科学人才乐享文体设施、科学人才优享活动、科学人才文体精英三大项目,实现组织联建、活动联办、问题联处、发展联促。
2.加强作风建设。一是一把手亲自抓规章制度建设。2022年新建制度3项、修订制度1项,累计形成党建工作、议事决策、行政审批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共45项。二是加强纪律教育。组织开展纪律教育学习5次,开展党风廉政专题党课1次,组织观看典型案例影片2次,组织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次,开展日常谈心谈话36人次,引导党员干部坚守纪律底线。三是持续深化廉政风险点集中排查“灭租”行动。进一步摸排廉政风险点37条,建立相应防控措施45个;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对标巡察、审计等共性问题,主动自查自纠,及时开展财务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立行立改。
3.锻造过硬队伍。一是加强队伍能力建设。通过制定“五会”干部建设暨模范机关创建方案、成立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开展征文比赛、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不断打造“会学习、会思考、会表达、会写作、会干事”干部队伍。二是开展“先锋行动”。在“0131”“0706”“0715”等本土疫情期间组建并出动“七色花”疫情防控突击队,派出精干力量100余人次,奔赴社区卡口、企业站点、隔离酒店、高速公路专班等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三是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干部队伍。我局选送案卷连续两年获评广东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优秀案卷。我局公务员连续两届代表深圳市参加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第二届省技能竞赛中取得全省第一名;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二届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取得全国第二名。职工文艺类创作获得国家级奖项1个、市级奖项20个。
(二)坚持人民至上,优化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1.文体设施网络不断健全。一是一批重大文体设施加快建设。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玉塘文体中心、新湖文体中心、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上村文体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改扩建等5个项目顺利开工,光侨游泳中心、科学城体育中心取得可研批复,光明区博物馆、光明国际马术中心、马田文体中心等3个项目加快推进。二是群众身边的文体设施不断丰富。完成凤凰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6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完成9套室外智能健身设施布局,打造智能科学的全民健身新载体,为群众提供更便利、更科学、更智能的多元化运动健身服务。2022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6处,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139.66㎡,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1.94万㎡。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一是总分馆体系持续完善。创办《光明湖畔》内刊搭建文化服务研究交流平台,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调查,健全总分馆运行机制,光明区在省、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荣获珠三角地区第7名、全省第11名的优异成绩。新增欢乐公社、大仟里、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等9个社会力量服务联盟馆,建成“ 1个区总馆+7个分馆+31个社区服务点+58个联盟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服务116万余人次,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新增1个分馆、7个社区服务点、2个企业合作图书馆,形成“1个总馆+8个分馆+30个社区服务点+7个企业合作馆+71个书香亭”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街道分馆覆盖率达100%,社区服务点覆盖率达94%,全年共接待读者116.20万人次,图书借还126.88万册次,新增纸质文献藏量17万册。二是惠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供给,高品质举办“星阅光明”少儿阅读成长计划、“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等惠民品牌文化活动2747场,惠及群众60万余人次。光明区文化馆新春文化“花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荣获第十九届深圳市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三是文艺精品创作硕果频出。积极培育青藤画社、青年摄影队伍、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等,开展摄影、舞蹈等专业培育活动612场;邀请著名歌唱家石倚洁、曲作家舒楠、词作家李维福联合打造歌曲《是你让我超越了自己》,创作打磨《如果你还记得我》《白鸽》等精品,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升;积极组织、辅导市民参与深圳市第十九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等活动,累计获市级及以上奖项133项。四是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区文化义工服务队伍注册成员增加至1911名,开展志愿活动896场,文化志愿服务时长达5146小时,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积极践行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出台《光明区足球发展规划(2022-2026年)》,促进足球运动发展,助力深圳获评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球协会认定的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编制《光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制定《2022年光明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国民体测,2021年光明区国民体质综合达标率92.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36.93%。建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2022年新增体育社会组织2个,累计达26个(含2个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达31个,新增体育社会指导员数516人,累计达4013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3.6人。二是全力推进“一键预约”等便民服务。制定《光明区文体场馆一键预约工作方案》,累计接入85所体育场馆,共计开放运动场地338片,实现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应接尽接、开放共享。全年累计订单数86052个、入场锻炼191371人次。三是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年开展光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田园都市光明微跑、全民健身日等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434场次,惠及群众42110人次。开展“科学健身、健康光明”“幸福光明,健康行”“享瘦计划”等公益培训447场次,服务群众8994人次。
(三)擦亮文体品牌,服务科学城建设大局
1.艺术之光加速点亮。一是精心打造十大文化品牌。推动科学与艺术深度交融,集中推出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光明田园音乐节、光鸣艺术节、寻找光明记忆、光鸣计划-首演在光明、“光明之声”交响音乐季、光明剧荟、“星阅光明”少儿阅读成长计划等十个重大品牌文化项目,姜昆、濮存昕、刘敏涛等名家展演打开文艺供给新标尺,全年共举办高品质文化活动100余场次。二是“光明之眼”照见文化异彩。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摘得“鲁班奖”,成为光明区成立以来首个获得“鲁班奖”的项目。该中心发挥“四馆合一”综合优势,创新“场制合一”模式,成功打造“首演在光明”“极致·天籁”“纯境·变奏”三大演出单元、“X·浪潮”“盛世国风”“玩剧盒”“光明New Live”四大演出系列,向观众奉献了45场优质演出、14场精品展览、271位艺术家的1000余件艺术作品,让市民感受多元艺术交汇碰撞魅力。三是文艺名人加速集结。大力实施光鸣计划,推出“艺术家驻地计划”与“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成功签约知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石倚洁及青年舞蹈艺术家胡沈员为文化顾问,光明区青年文艺创作人才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光明区首位驻地艺术家胡沈员及其工作室接连推出“胡沈员实验舞蹈剧场”、全球首秀舞剧《忒修斯之船》,其中《忒修斯之船》成功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
2.活力之光持续闪耀。一是精心打造十大体育赛事。充分利用光明生态等资源优势,立足科学城建设定位高点,精心打造ITF国际网球大师赛MT400深圳站、“一带一路”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2022年深圳市公路自行车精英邀请赛、2022首届深圳市马术公开赛、2022“光明杯”海峡两岸慢速垒球友谊邀请赛、深圳光明茅洲河城市赛艇挑战赛、深圳光明科学城超级联赛马术邀请赛、深圳光明科学城超级联赛羽毛球公开赛、光明区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光明速度”攀岩速度争霸赛等十大体育赛事,全年举办高端赛事20余场。二是着力培育户外运动精品。大力发展赛艇、自行车、马术等户外时尚运动,引进喜德盛洲际车队,成立专业自行车俱乐部,落地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训练基地;引入深潜赛艇健康俱乐部,落地光明深潜水上运动中心、粤港青年赛艇交流中心;成功举办首届茅洲河高校赛艇对抗赛、粤港城市赛艇穿越暨粤港双城记活动、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第一届赛艇联赛光明茅洲河站赛事,深圳8所顶级高校院所等集聚光明飞流竞渡;成功举办首届深圳市马术公开赛暨2022年深圳市马术运动推广普及活动,来自粤港澳大湾区10个俱乐部280多对人马组合驰骋光明;2022年深圳市公路自行车精英邀请赛300余名“骑士”虹桥竞速,大型户外徒步活动磨房深圳百公里第三次落地光明,3000名选手与光明重逢;推出光明区运动活力地图,一图尽览全区运动资源,运动活力闪耀光明科学城。
3.未来之光魅力初绽。一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成立全国首个“科学小记者活动中心”,从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学素养、较强观察和表达能力的科学小记者,已遴选科学小记者38人,开展“科学之光”夏令营等科普活动15场,1300余名青少年儿童参与。联合深圳湾实验室开展“科学家讲故事”活动,邀请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带领青少年进入科学殿堂。二是提升青少年艺术素养。开展“星阅光明”阅读推广计划活动等线上线下活动730场,服务青少年儿童8万余人次。打造文化“第二课堂”,组织绘画指导、电影赏析、书法教学等公益培训课程33场,培训青少年儿童1000余人次;开设少儿艺术免费培训班,培训少儿学员3000余人次。三是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举办光明区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光明速度”攀岩速度争霸赛系列比赛、深圳无人机精英赛等体育赛事16场,共计6000余名青少年参加。深化体教融合,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计达14所;区业余体校自主培养羽毛球、网球、足球、马术、赛艇(皮划艇)、攀岩等18个项目40个训练点,我区在深圳市运动员注册系统注册的青少年学生运动员累计达4289名,在广东省运动员注册系统注册的运动员累计达462名,2022年代表光明区共参加22次大型的市级以上赛事,累计夺得奖牌34金47银64铜。
(四)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一是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持续完善。完善《光明区文化遗产审批事项办理指南》,规范光明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审批工作;完成《光明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未核定不可移动文化保护和利用;完成《光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完成《深圳市光明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积极性,促进我区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发展。二是文物监管基础不断夯实。建立“一物一档”制度,完善57处文物档案整理工作,建立文物电子档案库。建立区-街道两级不可移动文物巡查及台帐登记制度,完善不可移动文物监管体系。三是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与活化利用取得成效。完成文起东文起南古墓和陈东澜古墓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展9处祠堂修缮立项设计招标,启动第二批13处文物修缮立项前期工作。利用祠堂、书室等文物建筑打造村史馆等文化场所,成功打造田寮村(元伯公祠)、龙湾村(龙湾麦承启公祠)、迳口村(黄氏大宗祠)3处村史馆。
2.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是开展光明区第二批区级非遗项目评审工作。发掘非遗线索53个,新增区级非遗项目5个,全区现有市级非遗项目1个,区级非遗项目13个。二是强化非遗保护宣传。举办“新春探非遗”“欢乐闹元宵·有奖猜灯谜”“非遗课堂”“非遗在社区”等传统文化活动172场次,共吸引12万人次参与,积极弘扬传承非遗文化,共享非遗成果,不断提高市民文化认同感。
(五)树立经济思维,大力发展文体旅游产业
1.开拓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功启动。成立区级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印发《深圳市光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5》,从科学、田园、生态、人文等多角度谋划推进光明区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光明区迳口社区旅游服务大厅纳入广东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入发展试点名单。二是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更加便捷,6号线支线开通,开通3条接驳专线,设置交通指引牌40余套。商圈更加丰富,蓝鲸世界、万达广场开业。酒店加快建设,美爵、宝丽来、华强丽芮、天安等精品酒店即将营业。三是精品旅游产品强势出圈。光明农场大观园、光明(红满庭)红木文化古镇顺利通过A级景区复核。迳口古村成功入围第二批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创建名单。时尚生态谷获评“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红花山公园、大顶岭(虹桥公园)、茅洲河绿道入选“鹏城之夏”旅游精品路线。“光明科技农业观光目的地”入选深圳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并推荐了“虹桥公园—大顶岭绿道—欢乐田园—大观园—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旅游线路。2022年共接待游客458.7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4.76亿元。四是特色文旅品牌加速打响。开展“光明十景”评选,虹桥公园、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大观园、欢乐田园、红花山公园、大顶岭绿道(三桥)、左岸科技公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明湖城市公园、南光绿境等美景秀出光明不同风情;发布“光明十景”抖音全民任务短视频征集活动,话题播放量突破5.7亿人次,参与视频超过2.5万条,“深圳光明”抖音号涨粉超3000人,有效提升了光明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出“光明礼”特色文创品牌,开展首届光明礼征集评选活动,评审出代表“光明品牌”“光明设计”“光明创新”“光明制造”的光明礼单,打造专属光明的文创品牌名片。制作光明文旅地图,一图畅游光明,文旅服务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
2.提振文体旅游消费。一是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激发文化消费活力。打造“数币礼赠,畅享光明”文体旅游消费季(5月-12月),举办“光明首届生态旅游节”“虹桥公园彩虹跑”“集五福抽数币红包”等活动,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520万元,吸引市民5万余人次参与。实施体育消费促进行动,开展体育消费“预付费”活动,为参与者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补贴60万元,用于光明群众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消费和体育培训。二是积极推进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成立光明区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领导小组,印发《光明区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利用旧厂房改造建设体育场馆,玉锋文体中心、易建联篮球训练中心投入使用。积极参与深圳市第三届体育消费节,累计发放体育消费券108万元,拉动体育消费648万元。
3.优化文体产业发展环境。一是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受理并完成审批业务228单。二是实施文体旅游产业扶持计划。完成2021年度文体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工作,拨付扶持资金384.01万元,惠及企业11家。精心筹备组团参展文博会,搭建“1个光明展区+6个配套文化活动”参展格局,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吸引参与人数5万余人,活动成交额超3000万元。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获评2021年广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三是落实纾困扶持政策。制定光明区文旅纾困措施2条,发放纾困补贴234.61万元,减租免租42.24万元,惠及市场主体124家,切实减轻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企业的负担。完成2022年光明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防疫消杀补贴和稳增长补助发放工作,发放金额达85.94万元,惠及市场主体33家。四是优化市场监管。围绕下放的三项职能权限事项,制定行政执法“三个一”配套工具,助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坚持包容审慎原则,监管“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业态,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成立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专项检查行动工作专班,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累计开展联合检查86家次,“双随机、一公开”检查59家次。严厉打击整治市场乱象,共出动巡查人员11031人次,查处案件12宗,罚款2000元,没收违法所得110897.85元。
(六)创新发展思路,破除文旅行业发展瓶颈
1.PPP模式助力文体设施项目大干快上。批量采用PPP(BOT、ROT)模式推进文体设施一体化建设运营,吸引有效社会投资约18亿元,玉塘文体中心、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新湖文体中心以及红花山体育中心改扩建4个PPP项目正式开工,宏发嘉域、红坳村安置房2个小区活动室PPP项目正式落地,新湖文体中心从确定PPP中标方到动工建设仅历时213天,跑出文体设施建设新速度,有效缩短文体设施项目建设周期,化解文体设施财政投入压力。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上村文体中心)作为全国PPP项目典型案例登上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官网。
2.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平台助力体育市场监管。联合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体育消费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平台,监管体育消费预付费用,按上课次数、按期核销等方式实现预付资金“一笔一清、一课一释”,实现未核销金额快速退款,有效解决预付式消费商户跑路、充值不可退等难点痛点,为群众文化消费预付资金提供安全保障。智能合约平台从11月11日上线以来,共计监管资金超15万元。
3.社会力量助力丰富群众文体活动供给。引入中国农业银行、卓越等支持光鸣艺术节等文艺活动和ITF国际网球大师赛等体育赛事,支持辰奥文化体育旅游有限公司举办2022 YONEX女子网球交流赛 • 深圳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协调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国深圳光明体育舞蹈大赛等赛事开展,引进磨房深圳百公里、斯巴达勇士赛等品牌活动落地光明。
(七)坚持底线思维,筑牢文旅行业安全屏障
1.落实落细疫情防控。一是完善专班运行机制。印发《深圳市光明区文体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工作方案》,出台文体旅游行业密闭场所、公共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公共文体场所、室内运动场所疫情防控巡查工作指引,建立了“1(总方案)+8(场景方案)”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体系,织密文体旅游场所疫情防控网络。组织召开专班组长季度调度会3场、专班办公室会议18场,专班组长带队开展防疫督导检查19次,累计出动巡查督导人员42175人次,巡查场所16603家次,查处、关停4家涉疫违规场所。二是严格行业防控措施。高质量完成从业人员白名单管理、加强剂疫苗接种、周期性核酸检测、电子哨兵接入、三个全覆盖等工作。
2.抓紧抓实安全生产。一是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组织召开三防、消防、特别防护期等专题会议36次,对所属文体旅游场所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共出动14712人次,发现隐患2245处,完成整改2218处,整改完成率达97.78%。二是强化行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演练。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工作,共计发放折页、宣传册等安全宣传资料4000余份,发送警示短信超过12万条次;开展安全培训42场,共计2952人次参培,应急演练66场,共计1026人次参演。三是规范应急值班值守。完善机制建设,制订局三防值班值守手册,明确三防岗位职责和值班操作流程等;完善值班保障,按要求做好领导带班、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应急信息报送。四是做好自建房等房屋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整治、危险边坡、“打开生命通道”、环保油排查整治工作,排查出8处房屋建筑结构问题。
3.保障意识形态安全。一是稳扎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围绕群众身边文体旅游市场的法律热点、难点、疑点,结合“以案释法”形式创作2部普法宣传动画,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力。二是狠抓专项行动落实。制定《光明区文化市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联合宣传部、公安、街道等部门深入开展摸底排查,集中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开展联合行动19次,检查出版印刷、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及营业性演出活动128家次,出动检查人员426人次,引导居民自觉取缔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7件。
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光明区文体旅游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1+2+3+4”工作体系,继续以服务好科学城建设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统揽,以“三个十”重点项目为抓手,着力建设和谐幸福人文之区、健康时尚活力之区、宜居宜游魅力之区,增强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的精神力量。
(一)实施培根铸魂行动。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小组讨论、学员论坛、专题座谈会等,全面学习领会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使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推动我区文体旅游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抓好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第一议题”学习,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不断锤炼党性品格、提升党性修养。三是抓好模范机关党支部建设。围绕党的二十大,抓好党支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挂点社区等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常态化开展“七色花”志愿服务、党员讲师讲党课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组织活动规范、特色亮点鲜明、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机关党支部,创建机关党建示范点。
(二)实施文体设施织网行动。一是加快十大文体设施等建设。加快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玉塘文体中心、新湖文体中心、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上村文体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改扩建等7个项目建设,推动光侨游泳中心、科学城体育中心、光明国际马术中心等3个项目动工,完成光明区博物馆、马田文体中心、凤凰文体公园(凤凰文体中心)等3个项目立项,推进茅洲河羽毛球运动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光明区少儿图书馆。二是加快群众身边的文体设施布局。加快完善“一街道一文体中心、一社区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宏发嘉域、勤诚达正大城、红坳村安置房3处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PPP项目完工运营,利用现有的小区活动室等公配物业,打造群众身边的新型创新文化微空间。推进航天科普研学基地等项目落地。充分统筹考虑周边产业园区与公园等地块,重点筹划布局第二批6套室外智能健身设施,推动全区足球场达90片、羽毛球场达230片。三是优化PPP模式文体设施建设运营机制。推动PPP模式深入实施,优化完善双领导调度机制,完善区建筑工务署介入PPP文体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机制,会同区发改、财政部门做好PPP项目设计功能完善、建设质量监督、成本监测等工作,全面统筹协调解决各类重难点问题,保障项目按计划建成投入运营。四是稳定文体设施运营思路。坚持运营前置,畅通参与机制,邀请上级行业部门、专业行业协会、市民群众等参与研究确定文体设施功能定位、前期策划、方案设计,保障场馆多功能性、可转换性,确保建设有方向、建成有内容、运营能持续。组织项目公司明确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上村文体中心)、新湖文体中心、玉塘文体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改扩建项目运营思路,挖掘运营资源、完善运营方案,立足光明科学城资源、人才禀赋,孵化满足各类群体需求的特色运营场景。
(三)实施“艺术之光”点亮行动。一是做优做强十大文化品牌。深耕光明区十大文化品牌系列性与体系性,办好光鸣艺术节、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光明田园音乐节、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等高端文化品牌活动,扩大聚焦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文化产品有效供给,2023年计划呈现精品演出100场。二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书香光明”建设,鼓励、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天安云谷图书馆”等4家社会图书馆建设开放,打造高品质“十分钟文化圈”“十分钟阅读圈”。健全菜单式文化服务配送服务机制,办好“光明大讲堂”“美育童心”“新春文化花市”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搭建群众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平台,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全年计划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500场。三是积蓄文艺创作原动力。深化与胡沈员、石倚洁等文化顾问的合作,创作推出文艺精品《敦煌》。出台《深圳市光明区青年文化艺术人才扶持办法》,充实文艺人才储备力量,激活辖区文艺创作活力。
(四)实施文化薪火传承行动。一是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政策。出台《光明区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光明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光明区非国有博物馆准入办法》,提升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水平,吸引优秀非国有博物馆资源。二是积极探索文物合理开发利用。推进东宝中学旧址、公明墟等重点文物的保护及活化利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特色文化街区。深入挖掘村落文化,打造一批价值突出、内涵丰富、智慧有颜的“村史馆”“非遗传承室”等4处特色文化空间。三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对非遗线索项目的引导与发掘,积极开展区级非遗评审工作,建全我区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建设工作,全年累计开展“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100场,举办深圳非遗周光明分会场暨“非遗嘉年华”活动。四是创新留存光明独特历史文化记忆。推进打造“博物馆之城”,推进光明区博物馆、博物馆孵化器项目等建设,吸引优质博物馆资源积聚;推进侨文化等专题博物馆建设。持续推进“寻找光明记忆”项目,出版《岁月祠堂》《沿着茅洲河》,策划出版宗族文化系列图书。
(五)实施“活力之光”闪耀行动。一是持续打造十大体育赛事。用好深圳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喜德盛国际自行车训练基地等场地资源,积极承办中国山地自行车赛、深圳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一带一路”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打造国际智力运动交流平台。高水平塑造“光明科学城超级联赛”马术等系列赛事精品,扩大赛事辐射范围。办好攀岩速度争霸赛等,擦亮“光明速度”自主赛事IP。积极筹办深圳光明茅洲河城市赛艇挑战赛,唱响茅洲河赛艇招牌。高质量谋划光明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闪亮光明体育名片。全年举办高品质赛事30场。二是推动建设户外运动之区。依托大顶岭、茅洲河、虹桥公园等特色运动场地,发展赛艇、马拉松、自行车、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加快攀岩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等场地建设,引进马术等知名俱乐部和相关协会,落地一批优质大型赛事,吸引磨房深圳百公里、斯巴达等优势活动进驻光明。三是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大科学健身推广力度,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推广国民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指导。织密“i深圳”一键预约服务网络,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共享,提升体育服务智慧化水平。积极谋划建设体育总会,给予区级体育协会赛事支持,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引进承办高水平赛事,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丰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办好光明微跑、社区运动会等群众赛事,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四是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积极承办竞技体育赛事。促进体教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体育传统学校建设,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项目布局,加强网球、足球、羽毛球、马术、赛艇、自行车、攀岩等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积极参与竞技体育赛事。
(六)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一是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迳口、虹桥公园、时间谷等文旅消费区建设,创办主题旅游文化节、美食节、灯光秀等系列节庆活动,鼓励沉浸式旅游、夜间旅游、露营等业态创新。对标示范区创建标准,打造1个区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25个旅游服务驿站、40个全域全景标识、10个旅游交通标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搭建智慧旅游大数据系统平台,力争2023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加快创建迳口古村市级特色文化街区。以“微改造”方式,完善街区基础设施,补齐交通、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配套,推动打造集都市农业、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运动生活于一体,科技文化相融合的田园生态文化旅游街区。三是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持续实施文体旅游产业扶持政策,以设计生态谷、光明科幻园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先进科技企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办好第十九届文博会等重大产业活动,推动文体旅游产业集聚、融合、创新发展。四是打造光明特色文旅IP。推出“光明十景”,集中展现光明美景与风情。推出“光明礼”,形成代表“光明品牌”“光明设计”“光明创新”“光明制造”的光明礼单,打造专属光明的文创品牌名片。五是促进文体旅游消费增长。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开展文体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做好李松蓢青少年足球基地周边体育产业规划,推动李松蓢片区打造成集足球体育赛事、教育培训、运动康复医疗、体育科技服务、体育会展、体育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特色体育产业园区。
(七)实施“平安文旅”筑屏行动。一是抓好安全风险隐患管控。通过举办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消防安全技能竞赛等实操演练活动、召开娱乐场所等行业专题会议传授安全生产知识,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摸底排查文体旅游市场现存安全风险隐患,集中开展整治行动,全程跟踪处理安全隐患,降低风险等级,形成闭环管理。加快数字化技术监管手段应用,逐步搭建覆盖全文旅行业的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对行业运行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推动“事中事后监管”向“预防式监管”转变,有效提升行业治理效能。二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推进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在各传播媒介中宣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突出出版印刷、网络文化、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和校园周边等重点领域整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市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三是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用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市场主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存在轻微违法行为的贯彻“首次执法先行整改”制度,对违法行为严重的严厉打击。针对“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兴业态,严格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尽快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引导其合法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