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以来,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及区委“1+2+3+4”工作体系,以“澎湃新动能”“揭榜挂帅”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文体旅游繁荣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光明科学城建设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
(一)强化党建引领,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一是抓好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扎实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文体旅游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累计举办读书班1期,开展“第一议题”学习146次、“三会一课”74次、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15次、党员讲师讲党课9次,开展调研84人次,召开座谈会91场次,开展现场办公102人次,形成调研报告5份,完成问题整改5项,转化调研成果26项。二是抓好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局领导班子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丰富廉洁教育形式,组织观看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片3次,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腐败典型案例,开展谈心谈话22人次,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认真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3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局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落实“主题党日”制度,完善“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举办政治生日会6次,实现35名党员全覆盖。三是抓好模范机关党支部建设。与深圳湾实验室开展合作共建,举办系列惠民文化活动,惠及深圳湾实验室人才6000余人次。持续发挥工青妇职能作用,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非遗手工创作等主题活动9场。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组织干部职工下沉社区开展创文宣传、文体活动保障等志愿服务110余人次。扎实开展双拥工作,送免费办理图书馆读者证等服务进军营,组织开展公益培训、文艺展演等拥军优抚活动超400场次,惠及军人军属7084人次。四是抓好巡察整改工作。针对区委第三巡察组对我局的巡察反馈意见,深刻剖析问题根源、举一反三制定措施,在强化整改落实上动真格、见真章、求实效,12个问题已整改10个,正在推进整改2个。
(二)着力补齐短板,加快文体设施项目建设。一是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上村文体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改扩建等4个项目主体结构封顶,科学城体育中心开工,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玉塘文体中心、新湖文体中心、光明书城等4个项目加快建设,光侨游泳中心、光明国际马术中心加快开工前准备。马田文体中心、凤凰文体公园(凤凰文体中心)等2个项目完成立项评审,光明科学城博物馆群、羽毛球运动中心等2个项目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光明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成开放。二是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布局持续完善。凤凰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开放,实现6个街道综合性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增开放禾湾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成239处全民健身场地器材维修,建成启用9套室外智能健身设施,全区足球场达90片、羽毛球场达254片。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776.06㎡,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1.5万㎡;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3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96.74万㎡。
(三)坚持人民至上,优化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一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文化活动供给持续丰富,累计举办第八届小草音乐节、光明大讲堂等文艺、阅读活动8000余场,惠及群众178万余人次;“美育童心”亲子系列活动获评第二十届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入选2023年度深圳十佳公共文化艺术项目。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持续优化,全年服务群众196万余人次;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持续健全,全年新增纸质馆藏文献12.1万册,接待读者176.1万人次,图书借还179.2万册次,光明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群众文艺创作持续繁荣,联动分馆打造11支基层文艺队伍,量身定制舞蹈、合唱等文艺作品9个;打造本土题材原创儿童剧《寻找光明记忆·花花心灵之哺》《寻找光明记忆·威武的狮子》、舞蹈《天鹅湖》、音乐《是你让我超越了自己》主题MV等文艺精品4个,《白鸽》荣获2022年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艺术)舞蹈类金奖,《1980南下》荣获2022年度省群文作品评选舞蹈类金奖,《天鹅湖》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组织优秀队伍、节目参加深圳市第十九届青工文体节、第二十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等赛事,获得奖项134个。二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拓展体育场馆“一键预约”便民服务,累计接入85所体育场馆开放运动场地420片,智慧体育服务实现率达100%,实现17所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光明区获“全市文体设施开放共享”项目A级综合评定。持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体育服务网络,马田、玉塘、凤凰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获评AA级,光明区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全部实现A级以上评定;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94人,体育社会组织达30个。激发体育消费潜力,焕新光明区运动活力地图,发放体育场地消费券236万元,体育场馆全年累计订单量20万余宗,入场锻炼53万余人次。优化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供给,联动街道、社区积极举办第二届社区运动会等群众体育项目,累计举办全民健身日等体育赛事活动及公益培训活动210项,惠及群众85249人次。三是青少年人才培育体系高标准健全。区业余体校自主培养羽毛球、网球、足球、马术、赛艇(皮划艇)、攀岩等17个项目35个训练点,在训青少年学生运动员940人,我区在深圳市运动员注册系统注册的青少年学生运动员累计达5013名,在广东省运动员注册系统注册的运动员累计达462名,2023年代表光明区共参加30次大型市级以上赛事,夺得48金53银80铜。纵深推进体教融合,与11所学校签订20个项目联合办训协议,评出光明区“2023-2025年光明区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22所。
(四)突出服务大局,擦亮文化体育系列品牌。一是着力培育高质高能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光明田园音乐节、光鸣艺术节等十大文化品牌,深圳交响乐团、石倚洁、许巍、于冠群独、龚琳娜等群星荟萃,芭蕾舞剧《红楼梦》、昆剧《牡丹亭》、音乐剧《白夜行》等一票难求,全年累计举办高品质演出150场。推进“科技+文化”双翼发展,成功举办光明室内乐音乐节、溢彩光明 翰墨芬芳——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一群斑马横穿马路-沈少民作品展等艺术与科学融合精品展演。构建文艺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光鸣计划,支持吕垒锦、何启如和黄成当代艺术家分别从影像、装置、声音三个艺术类型展开驻地艺术创作,扶持胡沈员舞蹈新作《敦煌》、高崇天音乐戏剧《薇薇安·迈尔:请告诉我你的秘密》等项目5个,新签文化顾问2名,成立叶小钢光明艺术创立中心。二是大力打造区域特色体育名片。成功落地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训练基地,实现光明区国家运动项目训练基地零的突破。积极承办高级别赛事,成功承办2023年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分区赛、ITF国际网球大师赛深圳站、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中国马术场地障碍青少年冠军杯赛总决赛、2023年中国青少年网球巡回赛(深圳站)等品质赛事60场。精心培育本土赛事品牌,举办光明科学城超级联赛足球、羽毛球等系列赛事及光明科学城赛艇挑战赛等本土品牌赛事11场,其中,光明半程马拉松赛获中国田径协会A1类赛事认证,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刷新深圳专业自行车赛事名录。打造光明区首届户外运动季,推出涵盖自行车、徒步、马术、赛艇等十项大型赛事活动,发布《光明区运动休闲指南》,形成赛事与城市联动效应。强化政策扶持效用,成功扶持举办磨房深圳百公里、斯巴达勇士赛等品牌赛事10场,审计发放2022年赛事扶持资金超200万元。
(五)恪行守正创新,做好历史文脉赓续传承。一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印发《光明区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落实文物保护法相关要求。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申报工作,新增文应麟古墓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梁元琮古墓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光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增至59处。完成第一批9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程,完成2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三维扫描工作,完成陈氏琬璧公家塾展览翻新整改。启动公明墟保护及活化利用,成立光明区公明老墟活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公明墟10间文物本体修缮和片区205栋建筑详细测绘,成功举办“遇鉴公明墟”文化艺术集市等活动。二是历史文脉梳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启动光明区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程,全面探寻及梳理光明区历史、人物和故事,有序开展公明墟、迳口古村等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作,形成《公明墟人文历史》报告,出版《岁月祠堂》《沿着茅洲河》两本图书,被国家图书馆收录为馆藏;启动《星火光明》编制工作,筹备创作以姓氏为主题的寻找光明记忆图书。三是非遗保护传承迈出新步伐。新增《迳口麒麟舞》《旧街濑粉》《下村烧猪》《肉丸制作技艺》《茶艺(宋代点茶)》等5项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保护单位,区级以上非遗项目增至14项。着力弘扬醒狮特色文化,成功举办2023年光明区狮王争霸赛,搭建商圈非遗传承展示新阵地,为商圈发展和文旅消费贡献非遗力量。纵深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印发《光明区2023年“非遗在社区”工作方案》,常态化举办“汉衣拾遗”系列非遗课堂,开展非遗项目茶艺(宋代点茶)进企业园区、校园、社区活动,首次邀请中外友人沉浸式体验妆造、茶艺、历代服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累计举办“我们的节日”“非遗在社区”等传统文化活动476场,共吸引14万余人次参与。
(六)聚焦质量提升,大力发展文体旅游产业。一是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启动光明文化和旅游体验中心建设,建成2处主题打卡装置,推出中英、繁英版本全新旅游地图,完成申报材料准备。玉律温泉文旅度假区建设圆满完成年度既定任务,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基本完成地热资源勘探和土地权属梳理,形成度假区规划和实施路径初步方案。迳口古村特色文化街区创建工作全面展开,成立创建工作指挥部,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基本确定提升改造及运营方案。二是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欢乐田园、红木古镇、迳口古村等3个特色景点亮相央视,光明农场大观园获评深圳市优秀科普基地。推出露营、暑期研学、夜间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产品,打造夜间灯光秀、露营基地等文旅消费新场景12处。落实文旅消费券发放、门票减免等惠民举措,发放文旅消费券、数字人民币红包约400万元。成功举办光明都市田园美好生活节、快乐生活节、幸福生活节、缤纷生活节等“四季”文旅节事活动500余场。全年接待游客751.17万人次,同比增长54.49%;实现旅游收入63.66亿元,同比增长60.68%。三是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启动文体旅游系列政策修订,落实扶企惠企措施,发放扶持资金400余万元。全力落实“双招双引”工作,成立光明区文旅业“双招双引”工作领导小组,全年走访和洽谈企业156家次,招引对接世纪优优、东园文化等企业37家,预计实现产值21.29亿元。办好十九届文博会光明区活动,打造“1+1+9”活动矩阵,即1个主展区+1个分会场+9个配套文化活动,举办全市唯一一个以演艺剧目交易为主题的分会场,开展各类活动30余场,促成签约项目30余个,达成交易额约6000万元,同比上一届增长94.2%,“光明礼”商品首次亮相日均销售额过万元。大力发展演艺经济,全年共举办演出活动173场,同比增长61.68%;实现营收2973万元,同比增长70.67%;观众人数达12.74万人次,同比增长67.85%。
(七)树牢红线意识,筑牢文旅市场发展安全底线。一是把紧把牢安全生产关卡。防范化解突出安全风险,构建“政府+企业+专业公司”安全管理模式,联合专业力量进行文娱场所及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现两轮全覆盖,累计排查发现隐患971处,整改落实875处,整改率达90%。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工作,共计发放折页、宣传册等安全宣传资料8000余份,发送警示短信超过12万条次,开展安全培训5场,共计1000余人次参培,应急演练5场,共计1800余人次参演。二是引领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聚焦营业性演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等重点领域,抓好违法违规行为打击惩治,出动巡查人员累计达4777人次,检查场所1705家次,开展专项联合检查32次、行政检查22次,办理案件10宗,罚款55000元,没收违法所得51408.31元。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力度,印发《光明区文体领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指引》,联合市监、人资、街道等部门开展行动12次,查办文旅市场领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4宗。针对剧本杀、密室逃脱、电竞酒店等新兴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联合消防、市监、公安等部门组成专项监管小组,形成监管防护网络,开展巡查71家次,上门提供建议23家次,共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三是防范化解文体旅游市场预付式消费纠纷。会同区委政法委、司法局、市监、信访、公安等多部门建立治理专班,开展跨部门综合阳光检查行动,累计检查企业10家次。携手农业银行构建体育消费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平台,积极推动平台安装应用,逐步实现预付资金“一笔一清、一课一释”,入驻企业11家。搭建消费者与商家沟通桥梁,全年累计办理群众诉求件582件,办结率100%,满意度达91.28%,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等精神,紧紧围绕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工作主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凝心聚力、守正创新,进一步提升文体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水平,为光明科学城建设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一)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组织保障。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学习制度,深化党员讲师等特色实践。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工作,从严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探索“结对共建”,与“深圳湾实验室”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履职能力提升,常态化开展“七色花”志愿服务,持续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深化“五会”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坚持把巡察整改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不折不扣把各项整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整改事项“见底清零”。
(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构建高标准文体设施网络。建成深圳市科技馆(新馆),建成启用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玉塘文体中心,基本完成光明国际马术中心主体工程,建成凤凰文体公园竞速小轮车、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场地,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科学城体育中心、新湖文体中心,争取光侨游泳中心动工,完成羽毛球运动中心、马田文体中心立项,加快光明科学城博物馆群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启用航天科普研学基地。完成6套室外智能健身设施布局。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培育高品位文化发展矩阵。继续办好光鸣艺术节、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光明田园音乐节、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等高端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精品剧目展演100场以上。制定青年文化艺术人才评定与扶持政策,制定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认定扶持政策,提升人才吸引力。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创作,原创文艺作品不少于3个。继续办好“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光明大讲堂、“星阅光明”少儿阅读成长计划、科学小记者系列活动等群文活动,年均开展惠民文化活动3000场以上。
(四)聚焦优势、差异定位,建设高品质特色体育强区。牢固树立“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理念,全力做好第十五届全运会光明赛区4项赛事筹备工作,全面提升赛场周边城市环境品质,做好赛事场地及服务保障。谋划举办自行车、赛艇、马术等户外精品赛事,策划骑游、微跑、徒步等户外精品活动,继续办好光明马拉松、2024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24年ITF国际网球大师赛、广东省青少年网球排名赛等国际国内精品赛事,培育“光明科学城”赛事品牌,大力发展足球、羽毛球运动,举办光明科学城赛艇挑战赛、光明科学城足球公开赛、光明科学城羽毛球公开赛等特色赛事,全年举办品质赛事30场以上。探索“体育+科技”发展路径,谋划落地“三模”、无人机、定向等体育项目,争取重大赛事夺牌突破。持续鼓励社会体育场地接入“i深圳”一键预约平台,联合街道打造光明社区运动会项目体系,全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及公益培训活动100项以上。
(五)守正创新、古今交融,健全高效能文脉传承体系。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定《光明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完成2处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修缮工作,印发文应麟古墓等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深度推进公明墟活化利用,策划举办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临时展览。持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对非遗线索项目的引导与发掘,探索打造“汉衣拾遗”等非遗品牌活动,全年举办“非遗在社区”“非遗周”等传统文化活动不少于250场。深入实施光明区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程,全面摸清光明红色文化资源及改革开放文物“家底”。持续推进“寻找光明记忆”项目,出版《寻找光明记忆·星火光明》及《寻找光明记忆之姓氏渊源(暂定名)》。
(六)创新思路、协同发展,打造高水平文旅融合样板。建成启用光明文化和旅游体验中心,完成20处旅游服务驿站、40处全域全景标识、1处主题打卡装置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争取挂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整体推进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规划建设,提升欢乐田园等热门景点周边环境品质和服务配套,力争迳口古村挂牌“深圳市特色文化街区”。深度推进玉律温泉文旅度假区规划建设,完成地热资源勘探,明确度假区规划及实施路径,引入专业实力市场开发主体,谋划打造“温泉+”旅游综合体。持续办好“四季”系列文旅活动,推出文旅消费券、门票减免等惠民措施,社会化运营“光明礼”品牌,强化文旅产品营销,争取旅游人次、收入再创新高。完成文体旅游产业扶持系列政策修订,鼓励发展露营、房车、研学、城市漫步等新兴业态,支持影视、动漫、直播、演艺经济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光明影视科技基地。做好现代时尚业、文化体育旅游业、住宿餐饮业招商工作,落户项目不少于18个,年内纳统产(营收)值不少于3亿元。高标准办好第二十届文博会等产业活动。
(七)坚守底线、审慎包容,优化法治化文旅市场环境。持续抓好市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用足用好“政府+企业+专业公司”安全管理模式,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安全隐患问题整改落实。积极维护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完善文体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做好“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等重点时段防范工作,强化营业性演出、出版印刷、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等重点领域监管,建设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智能监管系统,打击市场违法行为。加强针对未成年人的市场执法巡查,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体旅游市场环境。继续推进放心消费市场创建工作,拓宽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平台在辖区文体旅游场馆的应用,新增入驻企业不少于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