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Baidu
map

首页 > 信息公开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工作计划及总结

光明区水务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1年 04月 09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水务局

字号:

  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按照“营商环境提升年”“治理能力提升年”决策部署,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防疫、业务两手抓,全力做好水污染治理、水安全保障、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等工作,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新突破,为光明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供坚实水务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第一议题”学习83次,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1次,开展党课13次,邀请专家辅导授课10次。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工作制度,召开党员大会7次、支委会12次、党小组会35次,开展联合党建34次、主题党日活动16次,志愿服务10次;实施“红水工”行动计划,组建44支党员突击队,实施“书记项目”,带头攻坚啃治水“硬骨头”。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三不一体”反腐败工作,开展作风专题学习培训3次、廉政警示教育8次;调整由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担任党支部纪检委员,开展廉政专项行动;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7份,查摆廉政风险点49个,制定防控措施48条,形成“1+7”廉政风险点防控体系;全年对班子成员和新提拔重用干部开展谈心谈话34次;开展责任体系大督查行动,狠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扎实做好巡察整改工作,针对区委第三巡察组向原环保水务局党支部反馈的6大方面、17个问题,以及区委通报的五轮23项共性问题、市委巡察通报的10项突出问题,形成3个整改台账共39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持久战。第一时间动员部署,1名党组成员率5名干部火速驰援区疫情防控指挥部,8名党员干部参加“201团队”下沉企业,28名党员主动参与社区卡点、志愿者服务等一线防疫工作,年初在全市率先实现治水工程复工达产。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水务系统防疫形势全年安全平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六保”任务。为17859户企业发放污水处理费补贴,共计补贴金额1641.853万元。抓好劳资纠纷化解,严格落实“两制”,建立工人诉求服务站9个,主动下访23次,共处理纠纷113宗。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战,先后抽调6名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广西田林开展技术帮扶,购买广西田林农副产品共计7.8万元。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摸排、报送线索5条,办结2条,协助核查线索1条。

  (三)贯彻“双区”建设要求,高质量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辖区水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2020年,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资36.38亿元,完成率100.08%。新建干支管网18.9公里,修复管网隐患点2870处,整治5个共2.4公里暗涵,新建7公里补水管道,新建3座污水处理站、8座调蓄池,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8%以上。建立“三位一体”的河流水质调度工作机制,重点推动雨季达标问题整改和面源污染整治,完成全区15个子流域扫楼排查,整治雨污分流不彻底问题8484处。全区1183个小区实现排水管理进小区全覆盖。我区15条干支流16个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河流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标准,河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57.6%,水质达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市级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验收复核优秀率、涉水面源排查全面率、涉水面源整治合格率均全市排名第一。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抓好供水保障,打通光明水厂出厂管涉铁段卡脖子工程,开工甲子塘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推进光明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供水管网85.6公里。完成7个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管网改造,创建15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6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完工、3个在建,管网漏损率降至7.67%。启动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创建节水型企业3家、节水型公共机构37家、节水型居民小区2家。抓好防洪排涝和水土保持,完成市下达防洪排涝新增建设项目15项,整治内涝积水区10个,积水点数量、积水面积、积水时长较去年相近条件下降80%,基本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受理并通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备案)54宗、设施验收备案84宗,为去年的8.4倍。打造治水治产治城融合新名片。开工建设碧道24.2公里,完成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石围公园(后底坑水库碧道)、新陂头河北支(公常路段)碧道建设,光明湖碧道建设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楼村水碧道项目加快推进,光明“碧道环”初见雏形。完成木墩河暗渠复明整治和楼村湿地公园改造,成为周边居民群众的优质亲水休闲空间。形成“十大坚持”海绵城市建设光明模式,新增海绵达标面积6.9平方公里、海绵化改造项目40项,建成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万丈坡拆迁安置房等样板海绵项目,我区在市海绵城市建设政府实绩考评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光明凤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总验收成绩获全国第一。

  (四)深化水务改革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率先编制水务设施与空间体系规划,将水务设施与空间系统落实到法定图则。成立全省首个国有区级环境水务公司,全面负责辖区供排水管理业务,实现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率先将节水纳入发改部门立项审查、供水企业用水报装审查。修编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将管“项目”转变为管“行为”。加快智慧水务(一期)项目建设,推动“发现网”“整治网”“执法网”三网融合,智慧水务管控平台上线试运行,初步实现智慧水务系统“实时感知”。水务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进入新阶段。开展三轮工程质量大检查、2次质量专项督查、5次质量缺陷调查,发现并整改问题671个,全区水务工程已基本“排雷”。持续开展水务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排查整改各类隐患1595项,未出现安全生产亡人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可控。督促在建水务工程落实“两制”管理,做到水务工地民工工资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加强水务工程专业执法队伍建设,委托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依法行使水务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方面执法权。开展执法检查项目1600余次,立案44宗,处罚金额304万元,同比增长305%,对涉水违法形成强势震慑。

  二、2021年工作计划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总基调,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瞄准建设水务治理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以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套指标全管控、一项技术全支撑、一个平台全运行、一支队伍全管养、一本清单协同、一大行动共治、一体党建保障“八个一”为主抓手,推动在可靠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方面提标升级,助力我区高质量高颜值发展。

  (一)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高队伍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规矩意识,守住廉政、生态、安全、质量底线。抓实抓细基层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治水,加强工程建设分指挥部临时联合党委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探索一体党建,加强联合党建、务实党建,强化“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在提质增效、防汛防洪、应急作业等重大项目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动态成立“党员突击队”持续开展啃“硬骨头”攻坚。以“三力”建设促作风提升,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开展临时联合党委廉政共建“三个一”活动,持续开展廉政风险点集中排查“灭租”行动,健全廉政教育和监管体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二)坚持规划统领,科学推进水务治理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加快出台“1+3+4”规划体系并逐步推动规划落地实施,为我区创建水务治理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建立水务全要素指标体系,作为用地审批的约束条件,健全水务空间管控机制,并以楼村第一工业区旧改项目为试点,探索水务全要素指标管控实施路径。建立多学科融合技术支撑体系,强化水务设施与空间体系规划的跟踪、评估和技术支撑,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水务管养和行业监管水平。加快智慧水务平台核心功能建设,将全部治水相关人员纳入系统平台,实现任务秒转、留痕考核。认真落实4号总河长令,全面推行以社区为单元的水环境治理三大责任体系,深化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做实做强供排水“全科网格”,以问题为导向实行“三线两考”,压实水质保障、水务设施运管等责任。建立黄泥水治理长效管控机制,完善违规项目“红、黄、绿”三色管理制度,推进工地排水全时段智慧化监管,提升水土流失及黄泥水防治能力。完善节水体系,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节水调查,推进节水“三同时”和计划用水管理落地。将海绵城市、节水纳入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强化管控措施。普法与执法双向发力,持续全员考证执法,组建水务执法协管大队,推动市水务集团执法力量下沉,完善涉水问题发现、整治、执法“三张网”,制作水政普法宣传片,全面发动社会面合力治水管水。

  (四)坚持为民服务,持续增强市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完善“四横四纵”水资源供水保障体系,推进“422”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启动光明水厂二期扩建,完工甲子塘水厂深度处理工程,至少拉通一条光明水厂出厂管,建成长圳供水泵站,推动玉律村级水厂退出供水,完成二次供水提标改造工程和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规划提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标准,推动新建松白工业园、李松蓢排涝泵站及扩建马山头排涝泵站,完成剩余内涝积水点整治。水环境治理从“治污”向“提质”迈进,继续推进“四全一降”,持续推动存量排水设施提质增效,优先解决可能影响河道水质的老旧管网问题,不断巩固提升河流水环境质量,实现水质逐年好转。推进全域海绵建设,出台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完成科学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示范浅表排水系统,打造科学城海绵城市建设2.0版。打造光明“碧道环”,完成不少于30公里碧道建设,推动光明湖碧道、楼村水碧道开工建设及茅洲河干流(试点段外)碧道项目立项,助力一河两岸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footer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