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教育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推进高质量高颜值的教育为主线,强化教育统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党建引领、学位建设、劳动教育、课后服务等在全市前列,在2020年省对市县(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结果中获评“优秀”等级,名列珠三角核心区域第6位,教育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党建引领得到新加强
一是夯实基层党建。在全市率先成立公办幼儿园联合党支部,组建民办幼儿园与民办学校联合党支部,实现学前教育党组织全覆盖;率先实现民办学校党组织书记轮岗全覆盖。
二是做实思政教育。建立教育行政领导到中小学上思政课制度,开展“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思政课”活动,打造100堂精品思政示范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各类党史专题学习100余场次,精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200余场次,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三是充实思政师资。面向全国选聘思政教研员1名,在各学段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建立区级、校级班主任工作室,打造一支教善教乐教的思政教师队伍。在“思政金课”建设中,荣获2项广东省优质思政课程,获评课程总数排名全市第一,荣获政治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全市一等奖。
(二)顶层设计达到新高度
擘画“1+2+3”教育发展蓝图。“1”即“十四五”教育专项规划。“2”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三年行动方案。“3”即美育、体育、科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三)学位供给体现新力度
一是基础教育加速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6所,推进高中园建设,新增义务教育学位数7260个,高中学位2100个;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增加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080个,区内学校、幼儿园满足符合就读条件的适龄儿童的需求。
二是高等教育加快建设。中山大学·深圳16个学院入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顺利开办。
三是特殊教育零的突破。区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过渡校区迎来了首批特殊的孩子,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安置率达100%。
(四)教育质量得到新飞跃
一是优质资源更加丰富。引进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3所深圳本土高校和市二幼等6所属优质幼儿园来光明合作办学。
二是培优速度更加迅速。成立7个幼教集团和1个义务教育集团及7个学前教育学区联盟,把集团化和学区化办学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双引擎”,区内更多学校和幼儿园全速向高质量发展。
三是学校特色更加凸显。构建“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幼儿园获得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等称号。
四是终身教育更加多彩。开展“乐学光明·社区学习共同体”品牌项目评选活动和全民终身教育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评出“玉学醒狮·律武强身”等十大品牌项目,公明街道被评为市学习型街道。
(五)立德树人实现新成效
一是美育体育独树一帜。成立光明少年文学院,举办书画展、篮球联赛等,丰富学生美育、体育载体。在深圳市2021年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光明区共获20个一等奖,26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全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2.45%。
二是科创教育初露锋芒。在全市率先成立少年科学院,举办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专题讲座30余场、邀请中科院科学快车开进光明学校,成为全市唯一一个科普教育学分制试点区。第73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光明学子勇夺5金4银,获奖数量位列深圳各区之首,名列全国前茅;第3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光明区有6个学生创新成果项目和6幅科幻绘画入围省赛(全市分别只有22个和30个)。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润人无声。建立教育、公安、政法、文化等部门协同防护机制,形成集宣传教育、预警、干预、报告、处置等工作为一体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指导学校按标准建设心理咨询室,按照不低于1:1000师生比配齐心理教师,开足心理课程,全面摸排辖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力守护师生身心健康。
四是德育名片闪耀夺目,开发思政教师普法锦囊、班主任智慧锦囊等区级“智慧锦囊”及“微课堂”,创设《班主任之窗》《追“光”少年》栏目。揭牌成立光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提升家校社协同合力。光明区获评广东省首批中小学“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实验区,李松蓢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光明小学少先队鼓号队展演获深圳市特等奖。
(六)推进“双减”释放新活力
一是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作业设计、优化课程设置,推动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
二是在全市率先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呈现出了“十百千万”的亮点,即接近十分的满意率(光明小学家长满意度高达99.5%),百分百学校全覆盖,约5150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约82,800名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5%。“双减”工作获得“年度最受欢迎教育实事”奖项,课后服务经验多次获得教育部、市、区领导批示、肯定。光明区高质量承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经验交流会,并向全市分享光明课后服务经验。
三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成立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规范工作专班,大力推进学科类培训压减工作,积极引导在教育部门备案的17家学科类培训机构注销或转型,已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
(七)教育队伍实现新提升
一是高质量推进顶层设计。出台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指导文件,为光明区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引航护航。
二是高标准选拔人才。全年引进培养各类教育人才870名,其中面向全市选聘副校长2名,面向区内选拔中小学校长、副校长21名,正园长14名、副园长31名;引进正高级、高级教师和名师等各类教育人才112名,赴外招聘优秀毕业生690名(中小学561名、学前教育129名)。
三是高水平培育教师。突出师德师风,实施新教师培训、薪火·PICK UP名师工程、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苗圃工程”名师工作室(微团队)等,构建新入职教师、学科教师、德育队伍、管理干部、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覆盖全区的梯队培养体系。加大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评选出名师224名(含名师工作室主持人43名),博士工作室主持人9名,名师培养对象689名,有序推进光明区基础教育系统万节名课项目。组织中小幼教师专项培训958场,累计近7万人次在培训中获益。光明教师荣获特级教师、2021年深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十佳校长、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在第三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2名教师获一等奖,在省首届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3名教师获一等奖。在深圳市首届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5名教师获一等奖。
(八)现代治理开辟新格局
一是依法治教深入推进,全区44所中小学100%实现“一校一法律顾问”;依法治校达标学校比例达97%。
二是教育督导全面护航,聘任专职责任督学12人,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专职化,专职责任督学100%覆盖学校、幼儿园;组织开展中小学“双减”“五项管理”、课后服务督导,开展中小学校园安全、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情况、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等督导,以各类评估为抓手,促进学校、幼儿园发展。
三是民生实事做实做好,开展人才支援、消费帮扶、课程支持等,不断增强与百色、汕尾、喀什等地结对帮扶效果。拨付各类教育补贴、从教津贴、午餐午休管理经费共超1.2亿元。
(九)平安校园进入新常态。
一是常态开展疫情防控,积极推进全区(含市属)学校、幼儿园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教职员工接种率100%,12-17岁在校学生接种率近100%(去除接种禁忌人员)。开展4轮教职员工和学生全覆盖的进校核酸检测工作,累计完成采样人数将近30万人。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实现了健康三考、平安三考,全年校内无一起疫情事件。
二是持续打造平安校园,通过飞行检查、联合督导、第三方专业巡查的方式,定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顿,实现专职保安配备、校园封闭式管理、一键报警装置等4个100%,全区未发生校园安全责任事故、校园欺凌事件。全区公民办学校、幼儿园A级食堂率达98%,位居全市前列。成为深圳市学校食堂部分食材和学生乳制品带量集采试点区。首创校车安全物联网云监管,实现数据、视频、位置、行为、安全监管全覆盖实时监管。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五个到位”,全面加强党建引领。一是思想引领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组织带领广大师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二是机制落实到位。推动成立光明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进教育党建“标准+质量+示范”建设,推动学校、幼儿园党建争先创优。三是思政教育到位。积极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推进思政课程加课程思政建设,大力推动中小学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四是廉政教育到位。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五是教育帮扶到位。探索“精准+长效、科技+生态”教育帮扶模式,统筹区内教育资源与帮扶地区共享。
(二)推进教育量质齐升。一是持续加大学位供给,新改扩建光明高中园(3所普通高中)、修远小学等学校7所,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幼儿园至高中学位共1.46万个。二是持续强化合作办学,引进深圳中学、深圳小学等本土基础教育名校,让光明教育再上一个能级。三是持续加强名校打造,培育区内本土学校、幼儿园,着力打造在市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名校、名园。四是持续做好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探索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新路径,迸发集团资源优势,推动优质学校带动成员校发展。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严标准引进。创新教师招聘模式,建立区级统筹、校级调剂的动态调配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岗位结构。二是高标准培养。聚焦校长、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新教师培养,研制并出台教师培训标准和内容框架,推进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的辐射力影响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教研员队伍。三是优标准服务。探索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体制机制,修订教育领域人才办法,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打造托幼一体化名片。在每个街道开设至少1所2-3岁托班试点。依托幼教集团,在积累试点经验基础上,分批推进实施,推动全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打造德育名片。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项目为切入点,打造“光明匠心·德育”名片工程,深化推进“德育示范校”督导工作,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中小幼一体化、校内外相融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加大力度培育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丰富育人载体,继续扩大光明德育品牌项目的影响力。
(六)打造“双减”名片。制定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强化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讲评、辅导等环节管理,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和总量。巩固课后服务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使“双减”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七)打造科技创新教育特色。依托世界一流科学城,完善深圳市科普教育学分制光明区试点方案,推动科普学分制全面展开。开启“一校一企一特色”科技创新共享创客实验室建设工作,与至少3家头部科技企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评选15个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打造3门区级科技创新精品课程。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科普教育,成立光明区科普讲师团,开展科普讲师团巡讲、趣味科技秀、主题式科技研学等系列科普活动。
(八)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导师人才库,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遴选生态文明特色学校(幼儿园)5所,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基地5个,组建首批20名生态文明教育导师人才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讲堂8场,开展2次中小学生“生态文明宣讲团”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活动和生态文明教育成果展等活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光明范式”。
(九)打造社区教育特色。以社区学校为依托,充分凝聚高校、科研平台、重点科研机构、医院等光明本地社会教育资源,开设“母亲课堂”“父亲课堂”、健康科普、心理健康咨询、普法教育等特色服务,全年开展不少于200个课时的“母亲课堂”“父亲课堂”,覆盖社区80%以上家长。推动社区学校成为家长教育、儿童心理援助、课后服务、寒暑期托管等多项服务的综合性教育中心,着力打造几所具有光明特色的示范性特色社区学校。
(十)开展“七大”行动。开展民办教育提质行动、特殊教育创优行动、心理健康护苗行动、家庭教育暖心行动、平安校园护航行动、教育督导强化行动、依法治教育深化行动,补齐短板,做好学校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光明教育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