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Baidu
map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光明力量

日期:2024年 06月 05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近年来,光明区将“生态高水平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批批科研机构、先进企业、创新人才等集聚光明科学城、共谋城市发展的同时,在光明小镇欢乐田园,有一种从7000公里外的俄罗斯旅居而来的鸟类——黄胸鹀(wú),“组团”驻扎在光明的田野间,共享光明绿色发展的硕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科学交相辉映的画面在光明的土地上生动演绎着……

深圳市光明区农田生态系统记录的黄胸鹀 (傅伟 拍摄)

光明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曾是国营农场,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美,深圳第一大河茅洲河穿城而过,全区在茅洲河的串联下以叶脉格局融入湾区,具有打造绿色生态发展典范城区的天然优势。在优越的生态本底上,光明区通过构建“调查+保护+共享”全链条体系,筑牢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截至2023年底,光明区共调查记录野生维管植物463种,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为金毛狗和土沉香;陆域野生动物335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胸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其中,在光明农田生态系统曾一次性观测到超40只的黄胸鹀种群,如此大数量的种群近年来在深圳市乃至整个广东省都非常罕见。

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在15厘米左右。雄鸟繁殖季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乎纯白,下体余部呈现鲜黄色,十分漂亮。2015年,一篇发布在《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的论文,把保护黄胸鹀的工作爆炸性地推入全球视野,论文用崩溃(collapse)来形容当时的黄胸鹀,更是指出1980至2013年间黄胸鹀的种群数量下降达到惊人的84.3-94.7%。如今,黄胸鹀已发展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极危(CR)”物种,以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珍禽异兽”。

在林间休憩的黄胸鹀近照 (傅伟 拍摄)

光明区特有的农田生态系统为黄胸鹀提供了昆虫和谷物,是完美的栖息地和补给地。为进一步掌握黄胸鹀在光明区生存的典型生境、食源情况,2023年,光明区在农田生态系统专项开展了针对农田植物、昆虫等食源性物种的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0科118属137种,昆虫23科87属109种。同时,光明区已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开展候鸟等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专项巡护,为后续强化黄胸鹀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撑。

下一步,光明区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生态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体系,逐步开展黄胸鹀等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实现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等协同开发保护。

分享到:
footer
Baidu
map
Baidu
map